“仁义之师”宋襄公的体会,宋襄公用仁义之师打败了楚国

由:admin 发布于:2024-06-02 分类:感悟评价 阅读:35 评论:0

春秋五霸之宋襄公——被仁义洗脑的伪霸主做了哪些啼笑皆非的蠢事?

1、公子昭被拥为齐孝公,也正是因为有宋国的帮助他才得到王位,所以对于宋国十分感恩戴德;一个曾经的霸主国对着一个小国感恩戴德,无形之中宋国的威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;而宋襄公也就真正萌生了要做霸主的想法,不过他一想到协助昭的时候,只有三个小国到场,其余的诸侯国并没有去理睬他。

2、就是因为这件事情,导致宋襄公野心大涨,他想成为春秋霸主。目夷看劝宋襄公以小国之力对抗诸侯是不会成功的,但是他不听劝阻,结果成了楚国的俘虏,被困在楚国一年。宋相公回国后,听说郑国支持楚国做霸主,他非常生气于是决定攻击郑国,当然,楚国不会坐视不管,于是就有了著名弘水之战。

3、这倒的确是仁义,然后这样的仁义在那样的年代却显得很可笑,就连宋国国人也不承认这种仁义,更何况是别的诸侯国了。面对宋襄公的解释,目夷直接说他不懂战争。 他的确是不懂战争,至少是不懂春秋时期的战争,秉持着可笑的战争礼义,却又对霸主的位子执着有加,可以说,宋襄公是矛盾的,也是这种矛盾让他的行为显得可笑。

4、宋襄公为人非常讲究仁义,这一点在和平时期是非常好的,但是他却偏偏在春秋,而且在打仗的时候还要讲仁义,结果就把自己讲成了一个笑话。宋襄公位置列五霸之一有两个原因:其一在于他确曾主持过诸侯会盟。齐桓公死后,齐国霸主之位不存,宋襄公欲继承齐桓公会盟诸侯匡扶周室。但宋国只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国,国力不强。

5、也是这“仁义”,宋军惨败。可是,在司马迁的笔下,宋襄公被列为“春秋五霸之一”,是一个霸王。宋襄公严守“礼义之兵”的军事思想,他绝不打破自己的原则,遵照战场上的规则,努力保持君子风范。这一点,或许是司马迁支持他的原因。

如何评价宋襄公?

1、苏轼在他的《东坡志林》中对宋襄公有所评价,他认为宋襄公是一个过于仁义而缺乏实际政治智慧的人。苏轼之所以这么认为,是基于他对宋襄公历史事件的分析。在春秋战国时期,宋襄公曾经试图模仿齐桓公的霸业,但在实践中表现得过于仁义,甚至在某些场合下这种仁义显得过于迂腐,不符合实际的政治利益。

2、宋襄公是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,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,具有贵族精神;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,是假道学的典型。宋襄公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,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。泓水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,但是他的仁义,道德还是值得赞颂的。

3、襄公既败于泓,而君子或以为多,伤中国阙礼义,曪之也,宋襄之有礼让也。同时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(司马迁将他列为五霸之一,更多地是在道德上的一种褒奖,非实际而言)。

4、所以,宋襄公就是一精神分裂症患者,仁义起来,连国君的位置都让,蛮横起来,别人一个白眼,他就要把这个人祭天。 其实看看春秋时期地图就知道了,以宋国之力怎么可能扛得住楚国大军,说到底泓水之战是力量不对等的战争。就算是宋襄公出其不意攻击楚军,就算是他不那么“仁义”,也根本就改变不了这场战争的胜负。

5、关键的转折点在于泓水之战,宋襄公的“礼义之兵”理念在此遭遇了残酷的现实检验。战争的本质是生存竞争,而非道德教条的实践。宋襄公的故事以深刻的教训警示我们,面对大变革的时代,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传统,而应审慎地评估其在国家存续和竞争中的价值。

宋襄公固守仁义不肯半渡而击,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大智慧?

1、结果呢?在泓水河边,宋襄公又抽风了,大手一挥全军后退,让他们上岸,就过可想而知,当楚国大军登岸以后,十个打一个,宋襄公被打的落荒而逃,半渡而击这个典故就是在这一战中产生的。

2、宋襄公的行为,倘若放在今日,确实是非常不讨人喜欢的。但是倘若你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的话,就能够理解宋襄公的决定了,他虽然看得清楚敌我形式,但是骨子里的古礼的贵族基因,让他无法带头破坏礼法,最终有了那样的决定。而这,便是“礼”的重要表现,也是一种可贵的战争精神。

3、同样都是敌强我弱的情况,同样两军也是隔水对峙,潍水之战和泓水之战却有着不一样的结果。在战争中,把握好战术,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,掌握主动性非常重要,半渡而击明显是一个掌握主动性的好战术。宋襄公自称仁义之师,在战争中主动把胜利让给敌军的行为在军事上是一件很蠢的事情。

4、《孙子行军篇》之所以提出“半渡而击”,是因为敌方一部分已上岸,余部尚在渡河,此时敌方首尾不接,行列混乱,是我方发动攻击的最好时机。如果这个时候不出击,让敌方全部渡河站稳脚跟,要取胜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
相关阅读

评论

精彩评论
二维码